原标题:行业|A-SOUL成员无限期“休眠”惹粉丝不满 虚拟偶像产业该何去何从?
5月10日,A-SOUL官方账号突然发布消息,表示旗下成员“珈乐”将从当周起进入“直播休眠”,终止日常直播和绝大部分偶像活动。这意味着虚拟偶像珈乐的IP形象,以及皮下提供歌舞表演的中之人的职业生涯都画上了句号。
由于A-SOUL此前的活动情况并没有显露任何异常,且成员也没有预先告知此事,导致这则成员停止活动的消息瞬间引发V圈“地震”。
对于像A-SOUL这样顶流级别的虚拟偶像团体而言,成员停止活动所波及的粉丝群体更是无比庞大。无法完全掌握事态的粉丝开始了一些较为极端的情绪化行动,甚至散布一些来源不明确的流言,将矛头直指团队背后的乐华娱乐,进一步激化事态,使得A-SOUL一夜之间重回原点。
作为国内虚拟偶像团体的先行者,A-Soul此次的人员变动,无疑暴露出虚拟偶像发展中潜在的许多问题,更是其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盈利焦虑面前惊慌失措的一个体现,值得行业反思。
饭圈落幕,V圈来了
随着疫情暴发带来的“宅经济”发展,以及“Z世代”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力,虚拟偶像这一行业的红利不再局限于小众圈层。根据爱奇艺《2019虚拟偶像观察报告》,全国有近4亿人正在关注或走在关注虚拟偶像的路上,2020年,虚拟偶像市场预估将达到2000亿。
除原本就受日本动漫文化“熏陶”的二次元群体外,对新兴文化和小众圈层文化天然具有消费热情的、由95后以及00后构成的新一代泛娱乐消费主体,共同构成了虚拟偶像行业迅速发展的土壤,促成了V圈的壮大。
另外,随着偶像明星的花式塌房,真人偶像成为了文娱产业最大的风险因素,损失惨重的品牌方、片方和心碎了一地的饭圈都对完美偶像有着极大的需求。
去年11月23日,乐华CEO杜华发布“乐华新女团”预告,随后A-SOUL官博公开五位成员的形象PV,正式宣布国内第一个五人虚拟女团的出道。
不过,A-SOUL的出道之路并不顺利,一开始便受到来自带有二次元属性的V圈的质疑,矛头直指其背后的经纪公司乐华。粉丝们质疑乐华是否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二次元文化,“脑子一热的跟风说”占了多数,同时也忌惮其将内娱近年来一直受到诟病的饭圈风气带到V圈。
事实证明,乐华对于虚拟偶像这一赛道还是十分陌生。《Quiet》刚刚上线时被吐槽画风过于廉价的mv、对于二次元话语的乱用,都让V圈粉丝产生了抵触心理。
A-SOUL的负责人也在回应粉丝的信中提到,当时立项时,团队的出发点是觉得AI和互动直播大有可为,并不太懂“中之人”。直到2020年底正式企宣之前,团队的目标仍然是希望做更多美术和技术上的探索,在粉丝量上期待并不高。
由此看来,偶像经纪公司虽然看似有优势,但虚拟偶像和真人偶像运营起来还是有所区别,尤其是像乐华这样星探业务比较突出的经纪公司,虚拟偶像需要更多作品、运营方面的投入。比如,在技术、声源库、音源库的完善,线上线下演唱会,衍生产业链的开发上都有一定的要求,需要多个行业协同合作,只有饭圈那一套并不可行,很容易遭到反噬。
野蛮生长,抢占赛道
元宇宙概念的提出,以及资本入局虚拟世界进一步推动V圈迅速发展。据艾媒资讯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虚拟人行业发展研究报告》分析,2021年,虚拟偶像的带动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074.9亿元和62.2亿元,预计2022年将分别达到1866.1亿元和120.8亿元。
在元宇宙的带动下,虚拟偶像频频出圈,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正不断被发掘。另外,由于明星人设风险频出,不少品牌都开始往虚拟偶像的方向思考,去年双11就已经有不少网店使用虚拟人做直播电商。
随着元宇宙概念不断升温,在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下,各互联网大厂、科技公司、偶像经纪公司都迫不及待地进入虚拟产业,争相布局,抢占新赛道。
其中不乏字节跳动、腾讯、阿里、华为等行业巨头,一向谨慎的网易也站到了元宇宙的风口上,先后投资了虚拟形象技术公司Genies、虚拟社交平台Imvu、虚拟人生态公司次世文化等与VR技术相关的公司。
无疑,虚拟人有着自己突出的优势。比如,虚拟人对于观众没有太高的理解门槛、变现方式多元、对Z世代年轻消费者吸引力很强、有不少地方媒体也在试水这一新赛道等等。
受这些优势吸引,很多企业才会尝试进军这一领域,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,“虚拟人”融资事件合计20余起,金额超20亿元。量子位测算显示,到2030年,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还将达到2700亿元。
但这块看起来前途大好的饼,却并不好啃——各方多次试水却屡战屡败。
究其原因,虚拟偶像产业的赛道虽然热,但难点颇多,很难操作。
走出困局,有待时日
虚拟偶像带来的利润虽诱人,但造星之路所需投入却一点不比真人偶像低,光是技术制作门槛就让不少Vtuber望而却步。
微软旗下的小冰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落地多个虚拟人成功案例,其首席运营官徐元春表示,想要打造一个成型的虚拟人,仅3D模型都需要30到45万左右不等,如果用3D建模去运营,在不追求高质量的情况下,一年也要花掉五六百万,这还仅仅是形象部分,运营成本还会更高。
虚拟偶像团队的运营成本大致可以分成技术储备、流量运营、技能培训和人力投入四个部分,技术和流量决定了受众会不会走进这道门,而中之人的情感劳动和才艺技能才是真正让观众产生粘性的部分。
A-SOUL的主要投入也是集中在技术和运营上,这一部分的投入相当高,甚至远高于虚拟偶像目前能够得到的营收。
A-SOUL用的是国内顶级的人物立绘制作水准和高精度的动捕技术,而后走出“大规模引流”这一招险棋,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次元基本盘,但这也推高了运营成本,为了实现商业上的回报,进一步开发“昂贵”的形象价值,而非提高相对“廉价”且可替换的中之人的待遇,显然是更有商业理性的选择,但这也引爆了本次的争议事件。
企划负责人苏轼在给粉丝的回信里也提到,“收入不仅要跟乐华、直播平台比如B站等分成,而且有较大的研发和美术成本,因此整个项目还处于较大额亏损的状态。”所以,目前也很难给到中之人对标真人的待偶像的待遇。
因此,当商业逻辑和粉丝需求发生冲突时,这场风波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从源头来看,虚拟偶像之所以出现,正是由于偶像工业和粉丝都在寻求一种“永不塌房”的完美造星模式。但矛盾的是,目前所有的虚拟偶像背后都有中之人的存在。
而粉丝与偶像的情感链接中,中之人的情感劳动不可或缺,因此中之人的价值必然会随着虚拟偶像名气的提升而放大,越到后期成本反而越高,这与虚拟偶像项目一开始想要的永不塌房、风险可控、人力成本溢价更低,甚至是打造无限IP生命周期的商业设想完全背道而驰。
虚拟偶像是新赛道,初期难免出现不规范操作。就企业而言,利用虚拟偶像营利的同时,需要恪守道德底线,传播正确的价值观。粉丝和消费者则要辩证看待虚拟偶像,合理面对自身的情感需求,不盲目追星,还要注意识别消费陷阱,避免成为算法机制下被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但不可否认,虚拟偶像作为新兴产业,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当然,要促进这一产业良性健康发展,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还需要多方合力进行规范,使其成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文化产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